污 泥 浓 缩  

 污泥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,含水率很高,体积很大,输送、处理或处置都不方便。污泥浓缩可使污泥初步减容,使其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,从而为后续处理或处置带来方便。shou先,经浓缩之后,可使污泥管的管径减小,输送泵的容量减小。浓缩之后 采用消化工艺时,可减小消化池容积,并降低加热量;浓缩之后直接脱水,可减少脱水机台数,并降低污泥调质所需的絮凝剂投加量。
  污泥浓缩使体积减小的原因,是浓缩将污泥颗粒中的一部分水从污泥中分离出来。从微观看,污泥中所含的水分包括空隙水、毛细水、吸附水和结合水四部分,如图1所示。空隙水系指存在于污泥颗粒之间的一部分游离水,占污泥中总含水量的65~85%之间;污泥浓缩可将jue大部分空隙水从污泥中分离出来。毛细水系指污泥颗粒之间的毛细管水,约占污泥中总含水量的15~25%之间;浓缩作用不能将毛细水分离, 必须采用自然干化或机械脱水进行分离。吸附水系指吸附在污泥颗粒上的一部分水分,由于污泥颗粒小,具有较强的表面吸附能力,因而浓缩或脱水方法均难以使吸附水与污泥颗粒分离。结合水是颗粒内部的化学结合水,只有改变颗粒的内部结构,才可能将结合水分离。吸附水和结合水一般占污泥总含水量的10%左右,只有通过高温加热或焚烧等方法,才能将这两部分水分离出来。
  污泥浓缩主要有重力浓缩,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三种工艺形式。G内目前以重力浓缩为主, 但随着氧化沟、A2/O等污水处理新工艺的不断增多,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将会有较大的发展。事实上,这两种浓缩方法在G外早已有了非常成熟的运行实践经验。
  一、重力浓缩工艺 
  1.工艺原理及过程 重力浓缩本质上是一种沉淀工艺,属于压缩沉淀。浓缩前由于污泥浓度很高,颗粒之间彼此接触支撑。浓缩开始以后,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,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水被挤出界面,颗粒之间相互拥挤得更加紧密。通过这种拥挤积压缩过程,污泥浓度进一步提高, 从而实现污泥浓缩。
  污泥浓缩一般采用圆形池,如图1所示。进泥管一般在池中心,进泥点一般在池深一半处。排泥管设在池中心底部的**低点。上清液自液面池周的溢流堰溢流排出。较大的浓缩池一般都设有污泥浓缩机,如图2所示。污泥浓缩机系一底部带刮板的回转式刮泥机。底部污泥刮板可将污泥刮**排泥斗,便于排泥。上部的浮渣刮 板可将浮渣刮**浮渣槽排出。刮泥机上装设一些栅条,可起到助浓作用。主要原理是, 随着刮泥机转动,栅条将搅拌污泥,有利于空隙水与污泥颗粒的分离。对浓缩机转速的要求不像二沉池和初沉池那样严格,一般可控制在1~4r/h,周边线速度一般控制在1~4m/min。浓缩池排泥方式可用泵排,也可直接重力排泥。后续工艺采用厌氧消化时,常用泵排,因可直接将排除的污泥泵送**消化池。
 
  2.工艺控制
  (1)进泥量的控制
  对于某一确定的浓缩池和污泥种类来说,进泥量存在一个**佳控制范围。进泥量太大,超过了浓缩能力时,会导致上清液浓度太高,排泥浓度太低,起不到应有的浓缩效果;进泥量太低时,不但降低处理量,浪费池容,还可导致污泥上浮,从而使浓缩不能顺利进行下去。污泥在浓缩池发生厌气分解,降低浓缩效果表现为两个不同的阶段:当污泥在池中停留时间较长时,shou先发生水解酸化,使污泥颗粒粒径变小,比重减轻,导致浓缩困难;如果停留时间继续延长,则可厌氧分解或反硝化,产生C02和H2S或N2,直接导致污泥上浮。浓缩池进泥量可由下式计算:
Qi=qs·A/Ci             (1)
  式中,Qi为进泥量(m3/d);Ci为进泥浓度(kg/m3);A为浓缩池的表面积(m2);qs为固体表面负荷[kg/ (m2·d)]。
  固体表面负荷qs系指浓缩池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浓缩的干固体量。也的大小与污泥种类及浓缩池构造和温度有关系,是综合反映浓缩池对某种污泥的浓缩能力的一个指标。温度对浓缩效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相反的方面:当温度较高时,一方面污水容易水解酸化(腐败),使浓缩效果降低;但另一方面,温度升高会使污泥的粘度降低,使颗粒中的空隙水易于分离出来,从而提高浓缩效果。在保证污泥不水解酸化的前提下,总的浓缩效果将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。综上所述,当温度在15~20℃时,浓缩效果**佳。初沉污泥的浓缩性能较好,其固体表面负荷qs一般可控制在90~15Okg/(m2·d)的范围内。活性污泥的浓缩性能很差,一般不宜单独进行重力浓缩。如果进行重力浓缩,则应控制在低负荷水平,qs一般在10~3Okg/(m2·d)之间。常见的形式是初沉污泥与活性污泥混合后进行重力浓缩,其qs取决于二种污泥的比例。如果活性污泥量与初沉污泥量在1:2~2:1之间,qs可控制在25~8Okg/(m2·d),常在60~7Okg/(m2·d)之间。即使同一种类型的污泥,qs值的选择也因厂而异,运行人员在运行实践中,应摸索出本厂的qs**佳控制范围。
  由式(1)计算确定的进泥量还应当用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核算。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如下:#p#分页标题#e#
T=V/Qi=A·H/Qi      (2)
  式中,A为浓缩池的表面积(m2);H为浓缩池的有效水深,通常指直墙深度(m)。 水力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12~30h范围内。温度较低时,允许停留时间稍长一些; 温度较高时,不应使停留时间太长,以防止污泥上浮。
  【实例计算】 某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每天产生含水率为98%的混合污泥1500m3。该厂污泥处理系统中有4座直径为14m、有效水深为4m的圆形重力浓缩池。 该厂在运行中发现固体表面负荷宜控制在7Okg /(m2·d)左右。试计算该厂需投运的浓缩池数量及每池的进泥量,并对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核算。
  【解】浓缩池的面积A=3.14×7×7=154m2,浓缩池的有效容积V=154×4=615m3。污泥的含水率为98%,则含固量为2%,Ci=20kg/m3。将A、Ci及qs值代人式(1), 得每座浓缩池的进泥量
Qi=70×154/20=540m3/d
  将V和Qi代人式(2),得水力停留时间
T=615/540=1.13d=27h<30h
  需投运的浓缩池数量
n=1500/5400=2.8≈3
  因此,该厂需投运3座浓缩池,每池的进泥量为540m3/d,污泥在每池中的停留时间为27h。
  (2)浓缩效果的评价
  在浓缩池的运行管理中,应经常对浓缩效果进行评价,并随时予以调节。浓缩效果通常用浓缩比、分离率和固体回收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。浓缩比系指浓缩池排泥浓度与之入流污泥浓度比,用f表示,计算如下:
f=Cμ/Ci      (3)
  式中,Ci为入流污泥浓度(kg/m3);Cμ为排泥浓度(kg/m3)。
  固体回收率系指被浓缩到排泥中的固体占入流总固体的百分比,用表示,计算如下:
η=Qμ·Cμ/(Qi·Ci)     (4)
  式中,Qμ为浓缩池排泥量(m3/d);Qi为入流污泥量(m3/d)。
  分离率系指浓缩池上清液量占入流污泥量的百分比,用F表示,计算如下:
F=Qe/Qi=1-η/f      (5)
  式中,Qe为浓缩池上清液流量(m3/d);f表示污泥经浓缩池后被浓缩了多少倍;可表示经浓缩之后,有多少干污泥被浓缩出来;F表示经浓缩之后,有多少水分被分离出来。
  以上三个指标相辅相承,可衡量出实际浓缩效果。一般来说,浓缩初沉污泥时,f应大于2.0,η应大于90%。如果某一指标低于以上数值,应分析原因,检查进泥量是否合适,控制的qs是否合理,浓缩效果是否受到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。浓缩活性污泥与初沉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时,f应大于2.0,可应大于85%。
  【实例分析】某处理厂污泥浓缩池,当控制qs为5Okg/(m2·d)时,得到如下浓缩效果:
    入流污泥量=500m3/d
    入流污泥的含水率为98%
    排泥量Qμ=200m3/d
    排泥的含水率为95.5%
  试评价浓缩效果,并计算分离率。
  【解】Ci=2%=20kg/m3  Qi=500m/d
     Qμ=4.5%=45kg/m3  Qμ=200kg/m3
  将以上数值代入式(3)和式(4),可得
f=45/20=2.25>2.0
η=200×45/(500×20)=90%≥90%
F=(500-200)/500=60%
  经计算可知,该浓缩效果较好。污泥被浓缩了2.25倍,有90%的污泥固体随排泥进入后续污泥处理系统,只有10%的污泥固体随上清液流失。经浓缩之后,60%的上清液中携带10%的固体从污泥中分离出来。
  (3)排泥控制
  浓缩池有连续和间歇两种运行方式。连续运行是指连续进泥连续排泥,这在规模较大的处理厂比较容易实现。小型处理厂一般只能间歇进泥并间歇排泥,因为初沉池只能是间歇排泥。连续运行可使污泥层保持稳定,对浓缩效果比较有利。无法连续运行的处理厂应“勤进勤排”,使运行尽量趋于连续,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沉池的排泥操作。不能做到“勤进勤排”时,**少应保证及时排泥。一般不要把浓缩池作为储泥池使用,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它的确能发挥这样的作用。每次排泥一定不能过量,否则排泥速度会超过浓缩速度,使排泥变稀,并破坏污泥层。
  3.日常维护管理
  浓缩池的日常维护管理,包括以下内容:
  (1)由浮渣刮板刮**浮渣槽内的浮渣应及时清除。无浮渣刮板时,可用水冲方法,将浮渣冲**池边,然后清除。
  (2)初沉污泥与活性污泥混合浓缩时,应保证两种污泥混合均匀,否则进入浓缩池会由于密度流扰动污泥层,降低浓缩效果。
  (3)温度较高,极易产生污泥厌氧上浮。当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产生污泥膨胀时,丝状菌会随活性污泥进入浓缩池,使污泥继续处于膨胀状态,致使无法进行浓缩。对于以上情况,可向浓缩池入流污泥中加入Cl2、KMnO4、03、H202等氧化剂,抑制微生物的活动,保证浓缩效果。同时,还应从污水处理系统中寻找膨胀原因,并予以排除。
  (4)在浓缩池入流污泥中加入部分二沉池出水,可以防止污泥厌氧上浮,提高浓缩效果,同时还能适当降低恶臭程度。
  (5)浓缩池较长时间没排泥时,应先排空清池,严禁直接开启污泥浓缩机。#p#分页标题#e#
  (6)由于浓缩池容积小,热容量小,在寒冷地区的冬季浓缩池液面会出现结冰现象。此时应先破冰并使之溶化后,再开启污泥浓缩机。
  (7)应定期检查上清液溢流堰的平整度,如不平整应予以调节,否则导致池内流态不均匀,产生短路现象,降低浓缩效果。
  (8)浓缩池是恶臭很严重的一个处理单元,因而应对池壁、浮渣槽、出水堰等部位定期清刷,尽量使恶臭降低。
  (9)应定期(每隔半年)排空彻底检查是否积泥或积砂,并对水下部件予以防腐处理。
  4.异常问题分析与排除
  现象一:污泥上浮。液面时泡逸出,且浮渣量增多。
  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如下:
  (1)集泥不及时。可适当提高浓缩机的转速,从而加大污泥收集速度。
  (2)排泥不及时。排泥量太小,或排泥历时太短。应加强运行调度,做到及时排泥。
  (3)进泥量太小,污泥在池内停留时间太长,导致污泥厌氧上浮。解决措施之一是加Cl2、03等氧化剂,抑制微生物活动,措施之二是尽量减少投运池数,增加每池的进泥量,缩短停留时间。
  (4)由于初沉池排泥不及时,污泥在初沉池内已经腐败。此时应加强初沉池的排泥操作。
  现象二:排泥浓度太低,浓缩比太小。
  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如下:
  (1)进泥量太大,使固体表面负荷qs增大,超过了浓缩池的浓缩能力。应降低入流污泥量。
  (2)排泥太快。当排泥量太大或一次性排泥太多时,排泥速率会超过浓缩速率,导致排泥中含有一些未完成浓缩的污泥。应降低排泥速率。
  (3)浓缩池内发生短流。能造成短流的原因有很多,溢流堰板不平整使污泥从堰板**. 较低处短路流失,未经过浓缩,此时应对堰板予以调节。进泥口深度不合适,入流挡板,或导流筒脱落,也可导致短流,此时可予以改造或修复。另外,温度的突变、入流污泥含固量的突变或冲击式进泥,均可导致短流,应根据不同的原因,予以处理。
  5.分析测量与记录
  (1)分析项目如下:
  含水率(含固量):浓缩池进泥和排泥,每天3次,取瞬时样
  BOD5:浓缩池上清液,每天1次,取连续混合样
  SS:浓缩池上清液,每天3次,取瞬时样
  TP:浓缩池上清液,每天1次,取连续混合样
  (2)测量项目如下:
  温度:进泥及池内污泥
  流量:进泥量与排泥量
  (3)计算项目如下:
  计算并记录qs、T、f、η、F
  (二)气浮浓缩工艺
  1.工艺原理及过程
  初沉污泥的比重平均为1.02~1.03,污泥颗粒本身的比重约为1.3~1.5,因而初沉污泥易于实现重力浓缩。活性污泥的比重约在1.O~1.005之间,活性污泥絮体本身的比重约在1.O~1.01,泥龄越长,其比重越接近于1.0。当处于膨胀状态时,其比重甚**会小于1.0。因而活性污泥一般不易实现重力浓缩。针对活性污泥絮体不易沉淀的特点,可顺其自然,设法使之上浮,以实现浓缩,此即为气浮浓缩工艺的基本原理。向污泥中强制溶入气体,气体产生的大量微小气泡附着在污泥絮体的周围,使其比重小于1.0,从而使污泥絮体强制上浮,更好地实现了污泥的浓缩。常用的气浮工艺为加压溶气气浮系统,其流程如图3所示。气浮浓缩池分离出的上清液(实际为下清液) 进入贮存池,部分清液排**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,另外一部分被加压泵抽取加压。加压后的污水在管路内与空压机压人的空气混合之后,进入溶气罐。在溶气罐内,空气将大部分溶入污水中。溶气后的污水与进入的污泥在管道内混合后进入气浮池。入池后, 由于压力剧减,溶气会形成大量的细微气泡,这些气泡将附着在污泥絮体上,使絮体随之一起上升。升**液面的絮体大量积累后形成浓缩污泥,从而实现了污泥的浓缩。常用链条式刮泥机将污泥刮**积泥槽,然后进入脱气池搅拌脱气。脱气的目的是将污泥中的溶气全部释放出来,否则会干扰后续的厌氧消化或脱水。气浮池有矩形和圆形两种,泥量较少时常采用矩形池,泥量较大时常采用圆形辐流气浮池。对于含固量在0.5%左右的活性污泥,经气浮浓缩后含固量可超过4%。由于气浮池中的污泥含有溶解氧,因而其恶臭要较重力浓缩低得多。另外,好氧消化后的污泥重力浓缩性很差,也可用气浮浓缩工艺进行泥水分离,对于氧化沟或硝化等大泥龄工艺所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,气浮浓缩的优势将更加突出。
 
  2.工艺控制
  (1)进泥量控制 在运行管理中,必须控制进泥量。如果进泥量太大,超过气浮浓缩系统的浓缩能力,则排泥浓度将降低;反之,如果进泥量太小,则造成浓缩能力的浪费。进泥量可用下式计算:
Qi=qs·A/Ci       (6)
  式中,qs为气浮池的固体表[kg/(m2·d)];A为气浮池表面积(m2);Ci为入流污泥浓度(kg/m3)。
  当浓缩活性污泥时,qs一般在50~120kg/(m2·d)范围内,其值与活性污泥的SVI值等性质有关系。qs可由实验确定,也可在运行实践中得出适合本厂污泥的负荷值。
  (2)气量的控制
  气量控制将直接影响排泥浓度的高低。一般来说,溶入的气量越大,排泥浓度也越高,但能耗也相应增高。气量可用下式计算:#p#分页标题#e#
Qa=Qi·Ci·A/(S/γ)      (7)
  式中,Qi和Ci分别为入流污泥的流量和浓度;γ为空气容重(kg/m3),与温度有关,见表1;A/S为气浮浓缩的气固比,系指单位重量的干污泥量在气浮浓缩过程中所需要的空气重量。 A/S值与要求的排泥浓度有关系,A/S越大排泥浓度越高。
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容重(1atm)      表1
温度(℃) 溶解氧(m3/m3) 容重(kg/m3)
0 0.0288 1.252
10 0.0226 1.206
20 0.0187 1.164
30 0.0161 1.127
40 0.0142 1.092
  对于活性污泥,A/S一般在0.01~0.04之间。A/S值与污泥的性质关系很大,当活性污泥的SVI〉350时,即使A/S〉0.06,也不可能使排泥含固量超过2%。当SVI在100左右时,污泥的气浮浓缩效果**好。表2为不同的A/S值对应的排泥浓度。处理厂可通过试验或运行实际,并针对后续处理工艺对浓缩的要求,确定出适合本厂情况的A/S值。
不同气固比A/S对应的排泥浓度(SVI=100)      表2
气固比 0.010 0.015 0.020 0.025 0.030 0.040
排泥浓度(%) 1.5 2.0 2.8 3.3 3.8 4.5
  (3)加压水量控制
  加压水量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。水量太少,溶不进气体,不能起到气浮效果;水量太多,不仅能起升高,也可能影响细气泡的形成。加压水量可由下式计算:
Qw=(Qi·Ci·A/S)/[Cs·(ηP-1)]    (8)
  式中,Qw为加压水量(m3/d);Qi为入流污泥量(m3/d);Ci为入流污泥的浓度(kg/m3);Cs为1大气压下空气在水中的饱合溶解度(kg/m3);P为溶气罐的压力,一般控制在3~**tm;η为溶气效率,即加压水的饱和度,与压力有关系,在3~**bn下,可一般在50~80%之间。
  (4)水力表面负荷的控制
  通过以上各步确定了进泥量、空气量及加压水量之后,还应对气浮池进行水力表面负荷的核算。水力表面负荷qh可用下式计算:
qh=(Qi+Qw)/A      (9)
  式中,Qi和Qw分别为入流污泥和加压水的流量(m3/d);A为气浮池的表面积(m2)。
  对活性污泥,qh一般应控制在120m3/(m2·d)以内,qh如果太高,使上清液的固体浓度明显升高。另外,污泥在气浮池内的停留时间也影响浓缩效果。停留时间T可计算如下:
T=A·H/(Qi+Qw)     (10)
  式中,H为气浮池的有效深度(m);其它参数同前。
  对活性污泥,要得到较好的气浮浓缩效果,一般应控制T≥20min。
  【实例计算】某处理厂设有4座气浮浓缩池,每座池的尺寸为B×L×H=12m×3m×4m。该厂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含固量为0.5%,欲将其浓缩**4%,则气浮池的固体表面负荷qs应为8Okg/(m2·d),气固比A/S为0.035,溶气罐内压力应保持在4个大气压,此时溶气效率可为75%。试计算20℃,剩余污泥产量为1700m3/d时,应投运的气浮池数量及每池的溶气量和加压水量。
  【解】已有数据整理如下:Qi=1700m3/d,Ci=0.5%=5kg/m3,qs=8Okg/(m2·d),A/S=0.035,P=4atm,η=75%,A=12×3=36m2,H=4m。
  查表1,得20℃时,γ=1.164kg/m3,Cs =1.164×0.0187=0.02kg/m3
  ①将Ci,A和qs值代入式(6),得每池的允许进泥量。
Qi=80×36/5=576m3/d
  ②需投运气浮池的数量 n=1700/576=2.95≈3座
  ③将Qi、Ci、A/S、γ代人式(7),得每池所需溶气量
Qa=576×5×0.035/1.146=88m3/d
  ④将Qi、A/S,Ci、Cs、η、P值代入式(8),得每池所需溶气水量
Qw=576×0.035×5/[0.02×(0.75×4-1)]=2520m#p#分页标题#e#3/d
  ⑤将Qi、Qw、A值代入式(9),得水力表面负荷
qh=(576+2520)/36=86m3/(md)<120m3/(md)
  ⑥将Qi、Qw、A、H值代人式(10),得停留时间
T=36×4/(576+2520)=0.046d=66min>20min
  因此,该厂需将3座气浮池投入运行,每池所需溶气量为88m3/d,所需加压水量为2520m3/d。
  (5)刮泥控制
  运行正常的气浮池,液面之上会形成很厚的污泥层。污泥层厚度与刮泥周期有关,刮泥周期越长(即刮泥次数越少),泥层越厚,污泥的含固量也越高。泥层厚度常在0.2~0.6m之间,越往上层,含固量越高,平均含固量一般在4%以上。一般情况下,泥层厚度增**0.4m时,即应开始刮泥。虽然使厚度增高,可继续提高含固量,但高含固量的污泥不易刮除。刮泥机的刮泥速度不宜太快,一般应控制在05m/min以下。每次刮泥深度不宜太深,可浅层多次刮除。如果总泥层厚度为0.4m,则刮**0.2m时即应停止,否则可使泥层底部的污泥,带着水分翻**表面,影响浓缩效果。
  入流污泥中的固体,并不全部被浮**表面,约有近1/3的泥量仍继续沉**气浮池底部,这部分主要是一些无机成分,包括沉砂池未去除的一些细小沉砂。一些不设初沉池的延时曝气工艺系统,例如氧化沟工艺,其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中,沉**气浮池底的污泥可能还会超过1/3。由于以上原因,气浮池底部一般也必须设置刮泥机,将沉下的污泥及时刮除。
  3.异常问题的分析及排除
  现象一:气浮污泥的含固量太低。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如下:
  (1)刮泥周期太短,刮泥太勤,不能形成良好的污泥层,应降低刮泥频率,延长刮泥周期。
  (2)溶气量不足。溶气不足,导致气固比降低,因此气浮污泥的浓度也降低,应增大空压机的供气量。
  (3)入流污泥超负荷。入流污泥量太大或浓度太高,超过了气浮浓缩能力,应降低进泥量。
  (4)入流污泥SVI值太高。SVI值为100左右时,气浮效果**好,这一点与重力浓缩是一致的。当SVI值大于200时,浓缩效果将降低。此时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向入流污泥中投入适量混凝剂,暂时保证浓缩效果;措施之二是从污水处理系统中寻找SVI值升高的原因,针对原因,予以排除。
  现象二:气浮分离清液含固量升高。正常运行时,分离液的SS应在500mg/L之下,当超过500mg/L时,即属异常。
  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如下:
  (1)超负荷。入流污泥量太多或含固量太高,超过了系统浓缩能力,应适当降低入流污泥量。
  (2)刮泥周期太长。如果长时间不刮泥,使气浮污泥层过厚,也将影响浓缩效果,导致分离液SS升高,此时应立即刮泥。
  (3)溶气量不足。气固比太低,应增大溶入的气量。
  (4)池底积泥,腐败酸化。池底的排泥常常得不到重视。池底积泥时间太长,会影响浓缩效果直接导致分离液SS升高,应加强池底积泥的排除。
  4.分析测量与记录
  (1)分析项目如下:
    含水率(含固量):气浮池的进泥和排泥,每天数次瞬时样
    BOD5:分离清液,每天1次,取连续混合样
    SS:分离清液,每天3次,取瞬时样
  (2)测量项目如下:
  温度:环境温度和污泥温度
  流量:溶入每池的空气流量,加压水量,进泥量和排泥量
  (3)计算项目如下:
  计算并记录:qs、qh、S/A、T等参数值
  三、离心浓缩工艺 
  重力浓缩的动力是污泥颗粒的重力,气浮浓缩的动力是气泡强制施加到污泥颗粒上的浮力,而离心浓缩的动力是离心力。由于离心力是重力的500~3000倍,因而在很大的重力浓缩池内要经十几小时才能达到的浓缩效果,在很小的离心机内就可以完成,且只需十几分钟。对于不易重力浓缩的活性污泥,离心机可借其强大的离心力,使之浓缩。活性污泥的含固量在0.5%左右时,经离心浓缩,可增**6%。离心浓缩过程封闭在离心机内进行,因而一般不会产生恶臭。对于富磷污泥,用离心浓缩可避免磷的二次释放,提高污水处理系统总的除磷率。
  离心浓缩工艺**早始20世纪20年代初,当时采用的是**原始的筐式离心机。后经过盘嘴式等几代更换,现在普遍采用的为卧螺式离心机。离心脱水也是一种常用的污泥脱水工艺,采用的离心机与用于浓缩的离心机的原理和形式基本一样,其差别在于离心浓缩机用于浓缩活性污泥时,一般不需加入絮凝剂调质,而离心脱水机则要求必须加入絮凝剂进行调质。当然,如果要求浓缩污泥含固量大于6%,则可适量加入部分絮凝剂,以提高含固量;但切忌加药过量,否则易造成浓缩污泥泵送困难。